书名:第七感:心理、大脑与人际关系的新观念
作者:[美] 丹尼尔·西格尔(Daniel Siegel) 著
译者:黄珏苹 王友富 译
出版时间:2013年5月
责任编辑:郑悠然
开本:16K
页数: 252
定价:49.90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ISBN: 978-7-213-05373-3
美国著名积极心理学家。作者丹尼尔·西格尔是美国著名积极心理学家,代表作有《第七感》《由内而外的教养》以及《全脑教养法》。
“情商与社交商之父”丹尼尔格尔曼重磅推荐作序。“情商与社交商之父”丹尼尔·格尔曼,为这本书专文作序。
为情商与社交商提供了理论基础。作者丹尼尔·西格尔提出的“第七感”的概念,为“情商与社交商之父”丹尼尔·格尔曼提出的情商与社交商理论,提供了基础。
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达尔文的进化论对于我们理解有关人类行为的最新研究发现,以及日常生活的奥秘一直
发挥着引导作用。而丹尼尔·西格尔的第七感理论,即有关大脑的洞察及共情能力的理论,同样让我们茅塞顿开、惊叹不已。他让我们看到了时而令人发狂、时而杂乱无章的情绪中隐含的意义。
丹尼尔·戈尔曼(Daniel Goleman),“情商与社交商之父”
《第七感》是将神经科学引入日常生活,并必将对未来产生重要影响的杰作。它有助于我们理解心理可能出现什么偏差,并用知识武装我们,使我们能做出更好的改变。阅读这本书,就像是一次从心理开始,穿越大脑与身体,然后再返回心理的奇妙之旅。丹尼尔@西格尔博士精心挑选了一些个人故事及病例,这使我们感到好像有一群友好的旅伴在引导这次奇妙之旅。
约翰@瑞提(John J. Ratey),《5公里的快乐与智慧》作者、《分心不是我的错》合著者
《第七感》是一本难得的佳作。它基于突破性的科学研究以及对专业实践的深入调查,它充满人性关怀地解释了人类之所以为人的原因。对于医生、病人、教育工作者,以及所有想搞明白我们如何理解事物的人来说,这本书都会提供极具影响力的教益。
肯@ 罗宾逊(Sir Ken Robinson),《让天赋自由》)作者
当今世界,在倡导将身、心与大脑进行整合方面,西格尔博士是考虑最周全、最富有说服力、学术背景最坚实、最受尊敬的一位倡导者。我想不出还有谁能更好地将大脑、心理与人际关系的大整合写成这样一本读者广泛的畅销书,并让读者觉得与自己有关、令人信服,甚至能引发生活的改变。
乔恩·卡巴金(Jon Kabat-Zinn),“正念疗法”之父
通过解释大脑复杂的运作机制,西格尔博士展示了我们如何能改变功能不良的心理习惯,变得更灵活、更具有适应性和一致性、更有活力且更稳定。希望生活更幸福、更有成效的人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
金恩·贝瑞辛(Gene Beresin),哈佛医学院精神病学教授
西格尔教授对大脑突破性的研究为了解人类行为的生理基础提供了非凡的洞见。《第七感》是文字化的核磁共振成像:这部激动人心的作品将改变你对思维方式的看法。
雅利安娜·赫芬顿(Arianna Huffington),《赫芬顿邮报》总编、联合创始人
荐序 情商与社交商的基础
丹尼尔·戈尔曼
“情商与社交商之父”
中文版序 心理、大脑与人际关系
前言 潜入心灵的深海
人内在的心理世界,如同一片深海,既奇妙丰富,又混沌动荡;既充满了想法、感情、记忆和梦想,也充满了恐惧、懊悔、担心和遗憾。这片深海常常会把我们拉入黑暗的深渊,让我们不知所措。了解心理活动的第七感,能帮助我们挣脱这深渊,在自我与他人之间建立情感联结,获得幸福、健康,与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
第一部分 认识第七感
01第七感与身体:丢失了灵魂的妈妈
一场车祸,让芭拉彻底变成了另外一个人。7岁的女儿琳恩哭着说:“她不像以前那么关心我们了,对任何事都不闻不问。”用芭拉自己的话说,她“丢失了灵魂”。她的一些习惯,比如喜欢吃的东西、刷牙的方尸还和以前一样。但是,她的思考方式、感觉方式、行为方式以及与他人互动的方式彻底改变了。
02第七感与人际关系:愤怒的可丽饼
我的两个孩子,在公共场所为一块可丽饼吵了起来,我的情绪继而失控,最后不欢而散。可丽饼事件证明了,任何人都有可能出现不理智的情绪崩溃,关键在于认识到它是怎样发生的,并尽快结束,将伤害减少到最小。
03第七感与心理:哈佛医学生的心是木头做的
哈佛医学院教给我的是,只谈事实,不谈感情,要想成为一名真正的医生,只能
关注数据和疾病,没有时间用来哭泣。尽管学业优秀,但我的心就像一块漂浮的木头,慢慢腐烂,已经感觉不到海浪了。病人的情绪、思想、希望和恐惧对我来说,就像肾脏、肝脏或心脏一样真实而重要。
第二部分 获得第七感
04整合的8个领域:临时拼凑的合唱团
如果临时拼凑一支合唱团,先让成员捂着耳朵唱出相同的音符,再合唱一首大家都熟悉的歌,分别会有什么样的效果?没错,前者只有差异化,后者则体现了整合的力量。整合是介于混乱与僵化之间的状态,独立的声音彼此和谐地汇集,复杂性与力同时达到最大化。
05觉知力:情绪躁动的高二学生
16岁的乔纳森,患了躁郁症,总是企图自杀,这种情绪失常超出了正常的青春期躁动。我没有选择传统的药物治疗,而是让他借助第七感,用正念的方法,关注身体和内心,整合觉知,将不断漫游的注意力一次又一次地拉回正轨,从而稳定心理,实现情绪平衡。
06左右脑:冷酷的92岁律师
92岁的斯图尔特,精力充沛、思维敏捷,但是与人疏离,冷酷无情,就算是妻子住院,他也毫不关心。第七感帮助他强化了不够发达的右脑,并将左右脑整合,学会与他人的情绪状态产生共鸣,令他在耄耋之年懂得为所爱之人付出情感,感受到了中的温柔。
07感知力:没时间看医生的医生
47岁的内科医生安妮,常常心悸,但她拒绝关注自己的身体感受,也不去看医生,她吃东西只是为了“活下去”。第七感帮助她寻回真正的身体感觉,让她学会掌控身体智慧,追踪自己的内在状态,感知自己的基本情绪,并接纳自己与他人。
08记忆:记忆扭曲的越战老兵
34岁的越战退伍老兵布鲁斯,战后疗养时常会出现记忆闪回,躲在病床下面,随时等待与“敌人”来一场突袭战。这种情况可能源于激活了创伤经历的内隐记忆,过去的感知、情绪、身体感觉和行为完全进入布鲁斯的意识。但记忆不是复印件,当提取记忆时,我们想起来的事情可能并不准确,记忆确实会被扭曲。
09童年:在受中长大的心理治疗师
丽贝卡的童年很不幸,妈妈酗酒,爸爸患有躁郁症,只有姨妈能带给她安慰,让她觉得“我在她心里”。心理学研究显示,拥有协调的人际关系,感到被别人记在心理的感觉,有助于我们提升幸福感。丽贝卡借助第七感,让极有可能代代相传的痛苦不堪的亲子依恋终止于自身,充满爱意地对待自己的孩子。童年的经历,不再是咒语。
10自我:身不由己的钻石王老五
41岁的投资银行家马修,是单身社交圈里的“热门商品”,女朋友换得如同走马灯,可是待新鲜感过后,便觉得厌烦。这种情况的根源在于,他童年时与母亲的紊乱型依恋关系。第七感帮他整合了冲突的多重自我状态,解开了心结,从此踏上追寻真爱的康庄大道。
11人际关系:幻灭的夫妻
丹妮丝和彼得结婚10年,他们争吵不断,互相敌视,不关注也不关心对方的感受。我在他们的愤怒与幻灭的背后,也感觉到了悲伤与孤独。他们的婚姻关系缺乏一种最重要的养分,那就是与了解自己的人建立联结。第七感引导他们建立内心的联结,成为“对方内心世界的守护者”。
12不确定性:害怕桌脚的小女孩
12岁的仙蒂害怕桌子尖锐的边缘,担心鲨鱼会游进邻居家的游泳池……一想到这些,她就强迫地数偶数,或是用指尖敲击到偶数次。每个人的内心都在与不确定性进行着抗争,也都有着与生俱来的追求确定性的驱动力。如何解决现状与努力要实现的目标之间的冲突,便是整合不确定性的本质。
第三部分 提升第七感
13 拓展自我,创造意义感和幸福感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显示,投入比自己更宏大的事业,能够创造出意义感和幸福感,是幸福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真正的幸福来自将自我定义为相互联结的整体的一部分,以真诚的方式与他人建立联结,打破隔绝自我的边界。
附录 大脑剖析
致谢
第11章 人际关系:幻灭的夫妻
丹妮丝阔步走进我的办公室,显得自信而有安全感。跟在她后面的是她的丈夫彼得,他慢悠悠地拖着脚走,眼睛向下看,浑身散发着沮丧之气。他们是来接受第一次夫妻治疗的。丹妮丝笔直地坐在椅子上,彼得没精打采地歪在沙发上,而且一坐下就把一个大枕头抱在腿上,摆出一副防御的姿态。就算你不是心理医生,也能看出这对夫妇有问题。
“他是个没用的家伙,”丹妮丝说,“他还总缠着人,真让我受不了。”
彼得说话的时候好像上气不接下气,但这并不妨碍他的回击。“用不了多久我们就会发现,治疗是没有用的。我娶了一个自恋狂,真不知道我当时哪根筋不对了!”
你可以想象,带着这样毫不掩饰的敌意与鄙夷,这段婚姻关系已经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不过,在这对夫妇愤怒与幻灭的背后,我感觉到了悲伤与孤独,也许还有一丝渴望,可以促使他们做一些改变。
丹妮丝和彼得结婚10 年了,有两个年幼的孩子。他们都说爱孩子,但总是不停地为孩子的事情争吵。丹妮丝和彼得都将近40岁了,对自己的事业都非常投入。丹妮丝是位建筑师,彼得是一所知名音乐学校的老师,有时会参加演出。他们尝试接受过一段时间的婚姻咨询,但发现“打开沟通通道”的努力完全没有效果。丹妮丝说,他们接下来本想去见律师,但觉得为了孩子们,应该再试一次。一位朋友建议他们给我打。
丹妮丝继续吐露心中的不满。在结婚之初,她觉得一切都“挺好”,但随着时间一年年地过去,她渐渐认为彼得“非常没有安全感,要求太高”。她的强调语气与坚定信念在我心里形成了一个像霓虹灯广告牌一样鲜明的形象:他有病,需要帮助。她一直觉得彼得是个“多愁善感的男人”。她说,直到有了孩子,她才意识到彼得真的很“软弱”。她告诉我,彼得不能或不愿意对抗他们两岁的女儿,她把爸爸“玩得团团转”。在丹妮丝没时间处理孩子的乱发脾气时,彼得就那么受着。他也没什么好办法来应付他们5岁的儿子。丹妮丝抱怨道:“他会说些甜言蜜语,跟儿子谈判或发表长篇大论,而他们的儿子根本不理他。其实,只要他告诉两个孩子闭嘴,做他们该做的事情就好了。”她最后总结道:“也许我以前还是尊重他的,但那点儿尊重现在已经荡然无存了。”
彼得的烦恼主要集中在婚姻中的孤独感上。“丹妮丝太独立、太强势了。她对孩子们很严厉,对我也是。我从没见过她温柔地对待孩子们,她就像一个没有感情的老板。”彼得继续说着,他觉得丹妮丝不关心他,因而感到很孤独。他对我说这些话的时候,眼睛没有看着我,也没有看着丹妮丝。他的话语中充满了悲苦与无助。
寻求接纳
大脑是社会器官,我们彼此间的人际关系是生存必需的养分,而不是奢侈品。丹妮丝和彼得都陷入了深深的苦恼中。很明显,他们交往的方式绝不会带来幸福。我们希望在治疗中获得什么?他们任何一方或作为一对夫妇,能否做足够的改变,让他们的关系恢复和谐?有时,最好的婚姻治疗师能帮助夫妇们发现,他们不适合对番因此他们会分道扬镳,继续自己的生活。显然,如果丹妮丝和彼得曾有过被对方“感知”的体验,现在肯定就是体验不到了。他们的婚姻关系缺乏一种最重要的养分,那就是与了解你的人在一起,他想与你建立联结,时时把你的需要放在心上的感觉。
当生活中失去了和谐
在提出治疗计划之前,我要求分别与他们单独见面。在会面中,我确信他们都真心希望能挽救这段婚姻的,他们的关系中没有出轨、背叛或证明这段婚姻已经无可挽回的证据。当我同时与丹妮丝和彼得会面时,他们会表现出对对方的
轻蔑和恶意,这使治疗像是注定会失败。然而,当他们分别与我单独在一起时,我在第一次会面中所感知到的、隐藏在表面之下的渴望就会浮现出来。他们来找我,并不只是“为了孩子”。彼得的语气会变得不那么逆来顺受、不那么消极。他聊到自己尊重丹妮丝,他们曾经是“合作得很好的搭档”。丹妮丝一开始很冷漠,但随着谈话的继续,她似乎开始软化了,不像是在两人一起接受治疗时,总是一副挑毛病的架势。她告诉我,她想知道自己能为改善状况做点儿什么。这真令人吃惊,同时也进一步让我感到了希望。即使他们最终不能相守在一起,我至少也能帮助他们好聚好散,使他们对对方怀着最少的敌意,共同抚养孩子。
因此,我告诉他们,我很乐意与他们一起努力,他们也同意接受限定数量的治疗。在治疗6次后,我们会重新评估当前的状态,并一起决定如何继续治疗。我觉得第一步可以利用他们单独与我在一起时所表达出来的积极意愿,帮他们将防御性、反应性的模式转变为对对方开诚布公、显露出脆弱性的模式。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一段关系之初,一个人最具吸引力的方面往往往正是日后让我们抓狂的特点。在接下来的联合治疗中,我问起他们刚认识时的情况。彼得说,他最初是被丹妮丝的“独立、力量和强烈的观点”所吸引,并认为这些特点正好可以弥补他的不足。丹妮丝说,最初吸引她的是彼得的“外貌、敏感和他描述自己感受的方式”。她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喜欢这些特点,但“就是喜欢”。当丹妮丝说这番话的时候,彼得看起来有些吃惊,甚至充满了希望。然而,丹妮丝接下来又重复之前的抱怨,说现在她发现彼得“太情绪化”,而且“特别没有安全感”。她评判性的语气令彼得脸上刚刚呈现出的开放性一扫而光。
从浪漫的爱到婚姻,有些事情改变了。他们都忙于自己的事业,彼此的关系被置于次要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的降生,他们发现自己常对对方感到不耐烦,而且这种感觉还很强烈。
彼得描述了他们之间一个典型的不和谐:他“本想与丹妮丝亲密些”,跟她聊一聊这天过得如何,或者下班回家后能和她拥抱一下,但是丹妮丝要么忙着处理孩子们的日常事务,要么离他远远的,躲进她在家的书房里,一个人待着。对于丹妮丝的躲避,彼得的反应是想更加强烈地接近她。“我无法忍受她像那样将我挡在外面。”彼得说。(当他说这些话的时候,丹妮丝的脸上看起来毫无表情。)如果彼得提出抗议,丹妮丝就会对他吼叫,说他要求太过分了。彼得说,他逐渐开始怀疑自己的感情了。他有权利要求和自己的妻子或任何人亲近吗?
经过一段时间,他的接近与她的躲避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疏远的互动关系。他们并不能明确指出从哪次争执或哪个事件开始,他们之间出现了问题,但彼得说,在女儿卡丽出生前,他们的关系就完蛋了。虽然彼得觉得自己就像“垂死的葡萄藤”,但丹妮丝一开始还说,只要“他不来烦我”,他们就可以“安然度过”这些冲突。在过去一年里,他们几乎没有性生活,丹妮丝说,这对她来说无所谓。“对我来说可不是无所谓。”彼得回击道。我还发现,在他们的关系出现问题的早期,丹妮丝曾建议彼得去接受治疗。彼得确实接受了治疗,但无论是他还是丹妮丝,似乎都毫无改观。尽管他们也许确实需要接受单独的治疗,但丹妮丝和彼得的“我们”迫切需要被关注。
这种互动模式背后的问题不仅止于过去他们在咨询中试图解决的“沟通问题”。丹妮丝和彼得其实能进行不错的沟通,至少从表面上看是这样。两个人的表达都很清晰,而且都能倾听对番他们都超过了沟通的入门级水平。不过,他们的婚姻中缺乏对彼此的宽容与同情。丹妮丝和彼得在谈起对方时,主要谈论的都是各种烦人的、伤人的或有缺陷的行为。没有谁表达了对对方心理的尊重或对对方内在感受有多大的兴趣。缺乏洞见和共情使他们不能找到解决彼此差异的共同基础。
《第七感:心理、大脑与人际关系的新观念》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通过解释大脑复杂的运作机制,讲述了心理和大脑的协同作用。将古老的冥想实践与现代神经科学、心理疗法进行了整合,揭开了心理、大脑与人际关系相互作用的神秘面纱。
西格尔博士提出的第七感理论,堪与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达尔文的进化论并驾齐驱,在身、心与大脑整合方面,无人能出其右。
人类的五种感官知觉,让我们得以探索外在世界;第六感,让我们得以察觉自己内在的生理状态。第七感,则是一种向内观看的能力,也是本书作者丹尼尔·西格尔博士结合脑神经科学与心理临床治疗的研究结晶。第七感不仅使我秘注自己的内心,也使我们体悟他人的感受,从而在彼此间建立情感联结。
《第七感:心理、大脑与人际关系的新观念》是作者丹尼尔·西格尔25年临床经验的成果。它指导我们如何掌握第七感这项技能,让读者了解,其实我们有比自己想象的更多的机会去改变自己的心理、大脑、人际关系,甚至是某些与生俱来的性格特点,从而实现自我蜕变,获得幸福、健康,以及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
丹尼尔·西格尔
美国著名积极心理学家。
哈佛大学医学博士,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精神病学临床教授。
专念觉知研究中心的联执主任,第七感研究所(Mindsight Institute)创始人。
近年来,他为专业人士开办的研讨班炙手可热。
在大脑研究、心理治疗和儿童教养领域,不断有开创性的作品问世。其中最著名的是《第七感》《由内而外的教养》以及《全脑教养法》。